说话不如意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14日,星期六,于江门一中,天气晴

语言是博大精深的,同日常的交流中可知语言的丰富,但是我从近日的感悟中,也发现了在交谈中的“语言匮乏”现象

也可以叫其语言惯性,类似于朱光潜那篇谈咬文嚼字的文章中写到的“套板反应”。不过我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发现这种语言惯性,在面对面的口语交流中应该是更为明显的

怎么说?

我有这样的猜想:人们在谈话中会优先使用更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这或许是因为大家共同熟悉的词语会更利于彼此的交谈,这种语言的共知是交流的基础。

优先使用更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又导致了许多现象。

比如说一些很平常的,平时能想得到的句子,在交谈中却可能极少使用。

比如说一些常见的词语或文字会有更多的意义,因为这人们更熟悉的词语被使用的多了,其产生的新意义也会更多。文言文实词和英文常见单词熟词生意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烦恼,以致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现在也许可以稍微解释了。

其实,再深一步挖掘,会发现这其实不仅仅只是语言现象了。而是可以牵涉到一些人生哲学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活得不像自己,自己并不是想这样活,自己没有活出自己,《人间失格》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为什么?

在此,我不准备直接回答。

我从小一点的方面出发。人们在说话时,极有可能说出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不是因为自己想不到。人们在做事时,极有可能做出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且不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应怎么做。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和套板反应造成的。

把海德格尔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其结合起来也许是行的。海德格尔对从众心理的解释,说人们原初的状态是沉沦的,人们在自由中沉沦。沉沦也就是在自由选择中,试图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就是逃避自己自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但至于它和语言套板反应谁是因果或只是相互影响,暂时还说不清,不过确实能发现它们是有联系的

接下来,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我们的语言,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也许会很奇怪,为什么在历史的发展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书面语和口语?也许就可以用套板反应来解释。人们对词句的熟悉,是建立在其具体使用当中的。一些词句在口语中使用不太方便,就不用在口语上了。在此基础上,套板反应又加以作用,使得书面与口语的分化更明显一些。

我应该再举一些更实际的例子。

现在已经晚上11:51,大概是没什么时间写了。

就举那个启发我写此篇文章的例子吧。

这个例子可以源于校运会期间,则哲行大概说了这样的话:陈映璇笑起来很好看哦

这句话我是认同的,我觉得应该不止几个人认同。其实这句话是一句很简单的,和事实较为符合的,有道理的话。没有很难的遣词造句,所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直了,就是直接感觉上这样就可以直接说出来的话,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理性思考。

但是,事实有点出乎我意料,但却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完全符合生活。

真是多亏璇讲出了这句话:没有人这么夸过我。

我立马想到了许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可能我们几乎没有对父母说过“您辛苦了”。也许我们会觉得,是因为这样说怪不好意思

为什么怪不好意思?其实背后隐藏着一种更为本质的套板反应。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的定势,语言口语的套板反应,才让我们有了怪不好意思之感,使得说话“不如意”。

在这里可以和此文之前的一些内容联系起来,能够有更深的理解。

现在已经12:12了。

其实本来我还想举一个例子,但是只怕引起什么误会。其实很简单,在2019年12月13日“大事”发生后,哲行对我说:真的很对不起。

用我上文所说的原理,也许可以稍微加以解释。鉴于现在时间已不够,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说话不如意
http://thinkerhui.site/2019/12/14/随笔文章/说话不如意/
作者
thinkerhui
发布于
2019年12月14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