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无善恶
2020年2月1日,星期六,于恩平家中
以我的水平,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直接考察是不可能得知人性本质的。因此,我便从其他的东西入手——我不得不选择一些简单的东西。
人的行为和社会复杂,怎么办?我就去观察婴幼儿或者是动植物。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人的各方面也相应发展,因而更难见其本质,怎么办?我就去阅读历史,了解史前人类。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思考,比如:通过各种途径观察动物、学习动物行为的相关知识,还有我近来阅读《全球通史》等等,我愈加觉得人性本是无善恶的。
马克思主义其实也是支持人性本无善恶的,只不过它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说到这里,你大概知道我说的是“环境决定论”了。但不全是,我还要解答更多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环境中,如果人性由环境决定,为什么人的性格个性仍有如此大的不同?那岂不是人的善恶是天生就决定的?
接下来,我就试图解答一下。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只能简单说一说了。
其实很简单,我用两三句话就能说出来了。
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以人本身为前提,以环境为条件,二者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
这样的表述不大准确,我需解释一下。
之前我有篇文章**《论表达交流的作用意义(神经网络·信息交互心理猜想)》(点击可查看)**就说出了一些道理(我又要抄自己的文章了……):
在细节(散谈)的第③问题“为什么会有信息交互这样的心理需求?”的回答中说到:
“心理需求像是一种奖惩机制,做不好让你难过,做得好让你高兴。
这是一种很有效,但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的奖惩机制。
所以,你明明在认真学习却总感觉特别难受……
明明该运动了,却懒得动……”
这种心理需求奖惩机制是底层的天生的,每个人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人的一些复杂行为便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环境和人的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我们所说的人性或人性的本质,应该就是人的这些简单的基础的因素,或者说,就是人的底层的心理需求奖惩机制。所以,人性本是无善恶的。
基本的理论模型就是这样。
接下来我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散谈。
散谈:
①是不是环境决定人性?
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环境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说人性本无善恶,在环境中,人性才得以产生作用。人性本身并不强制我们一定做什么,而是鼓励或者是阻碍我们做什么。当然,一些先天行为,如人的心跳、有节律的呼吸、肠胃的蠕动等,的确不会受心理作用影响很多,但还是会受影响。
可以说,环境触发了人各种潜在的人性,使得人性的表现成为可能。所以,环境是条件,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条件。
但环境与人性的关系没那么简单。人性是天生的,它的表现却又不得不靠环境。所以?
比如:抑郁症、自闭症病人,我们常常难以理解他们,为何他们有病?而跳楼自杀的人却不一定有抑郁症呢?因为他们天生的心理需求奖惩机制就有问题、有缺陷,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不是环境的问题使得他们的行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的人性是正常的,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人性会使人做出不同的行为,形成不同的思想。我们确实不能把人性的天生的抑郁和环境的后天的抑郁等同起来,它们都因人性与环境的综合作用而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现象,但它们不是同样东西。这里足见天生的人性是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似乎都对环境决定人性没有把握。一切都不那么简单了……
为了不让绕晕你们还有我自己,要重新理一理思路。😂
上文大概是这样:
其实在人做出行动时,思想也有重要作用,但思想也是人性和环境综合作用产生的。为了简略一些,本文不对思想做探讨。(不过后面还是补了一些)
环境对人性本身有没有作用?其实是有的,比如车祸造成脑损伤,进而影响了人脑的生理结构和状态,最终导致了心理需求奖惩机制的改变。
以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来看的,倘若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看,很容易看出环境决定人性。(作者注:由于水平有限,表述可能有问题,所以不得不用双引号)
人性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人的生理结构又是怎么产生的?不错,是基因和环境的综合表现。但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环境(自然选择)又决定着基因的进化方向。所以长期来看,环境决定人性。
②具体的一个分析?
以好奇心(求知欲)为例。
好奇求知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它本身并不是善或恶的,不是好或坏的。
好奇促使人呱呱坠地之时便开始对世界的探索,从摆弄自己的身体、寻思所见所闻的一切开始……
没有好奇求知的人是无法想象、无法存活的,若人总是等环境折磨催促才做出行为,那可真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了。
但好奇求知又往往使人做出不好的事,甚至危害到生命。比如在我小时候由于好奇把手伸向电风扇,结果可想而知,直至现在我右手尾指的缝线痕仍清晰可见。又比如,网络上有许多奇闻秩事,其真假难辨,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人忍不住去了解,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不良影响。
好奇心(求知欲)本身不会强迫人去做某一行为,人生下来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因而好奇心(求知欲)本身不能是善的或恶的,只是总体上来说,对人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人性也如此,本无善恶。
佛教的苦修是对人性的压抑,纵欲是对人性的谬误。
真正好的态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解放人性不是纵欲,更不是禁欲,而是积极地理解认识人性并发挥人性应有的作用,使人性促使人去追寻真善美。
后补:
苏格拉底式提问:
你是怎么理解“心理需求奖惩机制是底层的天生的”这句话的?为什么说它是底层的天生的?
所谓的心理需求奖惩机制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在《论表达交流的作用意义(神经网络·信息交互心理猜想)》里找到一些回答的思路。
这始终都是坚持唯物主义的,人的心理思维想法都是源于人的生理的物质的身体。而心理需求奖惩机制是建立在人的物质身体上的,是生物长期演变进化的产物。
简单的直观的来说,心理需求奖惩机制就是人产生感受和情绪的最基本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质上是人的生理机制。比如维持生物体稳态的机制、生物繁殖发展的机制等。这些机制早就蕴藏在了人DNA的基因上,是天生的。
只有人靠心理需求奖惩机制,人的思维活动才能够进行,人才会有发心动念,使得人性与环境的综合作用较好进行。
心理需求奖惩机制,其实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而不是直接就使人作出行动来的。这复杂的机制过程也使人们更难理解一些人类行为现象。
又比如抑郁症,抑郁症病人的心理需求奖惩机制是有问题的,所以在它与环境作用的过程中,使得病人形成的思想有问题,从而做出的行动也有问题。抑郁症病人想不开和正常人想不开,在思想这个层面的现象上看起来几乎是一样的,但形成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如果两者去看病,正常人想不开应看心理医生,在正确的指导下,重新塑造积极健康的思想,因为这种想不开是由于种种环境的作用,使得正常的心理需求奖惩机制过度发挥了其消极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比如上面所说的好奇心引起危险行为却没促使人去学习有益的知识。而严重的抑郁症病人则不只是思想上有问题了,可能要去看精神科,因为即使他的思想正常,由于底层的心理需求奖惩机制的问题,在某些时候仍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恰当的感觉和情绪。这里之所以说严重,是因为两种抑郁十分复杂、难分难解,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还难以找到抑郁的具体的生理机制,很大程度靠病者的行为现象来判断。
综上所述,由心理需求奖惩机制的产生源头、本质基础等,可说心理需求奖惩机制是底层的、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