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生活是语言的源动力

有人把世上的语言分为活的语言和死的语言。拉丁文就是一个典型死语言,并不是没有人学,而是这种语言早已和生活离轨。拉丁文和我们的文言文都可算做源头,学习它们有助对自身语言有更全面的认识。但是,给现实生活带来真正作用的是活的语言。活的语言是水,而民间生活就是这水得以流动的源动力。

英国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说”,阐释了先有语言再有语法和世上没有“个人语言”的道理。

语言在广大人民的广泛生活中像江河一样涌动着巨大的力量。语言在诞生的时候是没有规则的,语法是在语言形成之后才有的。这说明什么?语言只有像水那样变来变去,像水那样翻腾滚动,才算真正的语言,才能不断前进发展,而这水的动力便是生活。完全没有动力的水,只能是一潭死水,死水不能自己推动自己。活的语言有了生活这个源动力,特别是被广大人民使用时,便能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触动人心,能在耕地、书桌、酒席、歌舞台上展现价值。有的人在学习文言文,看着似乎其发展的历程主要由重要的文人墨客推动的,便以为乡间人民的生活不起很大作用。不但现在有人这么认为,古时也有人这么认为,所以才会有表面上华丽的“珠玉锦绣”,这种单纯玩弄语言词藻的文风,实质上就是语言脱离生活的体现。幸好有智者看出,发起了诸如“古文运动”的语言改革。而其实直到现在统一推广白话文,还是不免有些“珠玉锦绣”的。现代汉语在群众路线中,迸发出历史上从未到达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语言在广泛交流中碰撞,就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大海。一个人自己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这说的是什么道理呢?语言必须在广泛地交流中才得以存在和发展。活水不同于死水,除了有一点源动力之外,活水本身也便有了自我推动的力量。我们的语言在生活中得到了前进的力量之后,便得以在交流中碰撞和汇聚,成为一股更强劲的力量。在这段抗疫期间,有不少宣传标语走红网络,比如“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清楚明了的,只要懂点字就能看出来是什么意思,它固然是比不上文学大家的文采,但读起来却给人切实启迪,有着真确的实际价值,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抗疫告诫的箴言,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话,也正是在这种传递和交流中,几个文字的力量便涌动了起来,得以转化为广泛的行动,在抗疫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那么说,只要文字在民间流传就够了吗?前一段日本送来的抗疫物资写着“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国人看着这些标语起了愧色,觉得丢了祖宗不少东西。这也暴露出了文字单纯在民间发展的弊端,活水的力量大了嘛,难免会不受控制,甚至引发洪涝。所以语言也需有规范和指引,这一点约束更有利于让语言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发展。当然我们国家现在重视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让百姓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字的魅力。

民间生活是语言的源动力,语言在普及和生活的自由中得以传承、发展和运用,也只有语言贴近了百姓的生活,才能转化为广泛的实践,发挥其巨大的力量。

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在群众路线中,汉语得以重生,在涌动的生命、广泛的生活中,发挥无穷无尽的价值,走向前途无限的光明大道!


民间生活是语言的源动力
http://thinkerhui.site/2020/04/26/随笔文章/民间生活是语言的源动力/
作者
thinkerhui
发布于
2020年4月2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