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员——《思想史》读后小感
抄写员——《思想史》读后小感
2023.1.6,于恩平家中
最近在读彼得·沃森的《思想史》,昨天刚读完第一部分“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第一部分实际上真正关于思想自身的内容不多,总体上更像是对原始人类的考古。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确实在语言尚未出现或者语言尚未足够成熟时,加之并没有多少语言材料留下来,只能从几块石头和几个骨头来猜测人类思想的产生。
在第一部分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思想史》的特点:旁征博引。先不说引用了什么,单从数量上看,到第一部分结束已经引用了406个文献。这样数量庞大的引用体现出作者彼得·沃森令人五体投地的广博阅历。加之第一部分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也很大,从几百万年前到公元几百年前,遍布印存人类足迹的四大洲,所以读起来大有纵横千古,游历八方之感。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考察确实极具现代性的,其对科技的高度依赖和地区分布的广泛决定了在之前的人类社会根本无法开展这种对远古历史的探究。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人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都要更了解人类的远古历史。尽管我们有了对各种古代遗迹证据的科学分析,但无疑主要还是靠人们来想象。于是对于同一件石器或者骨头,不同的学术阵营有着很不同的观点。并且随着新的遗迹被挖掘出来,一些成形的观点又面临被颠覆的局面。比如在第一节“语言之前的思想”,作者花了一些篇幅来说明人类的三次脑容量增长与技术的进步。不过在末尾又指出发现一些早期人类的脑容量并不大,但是仍然具有制造使用工具等人类的特征。
抄写员——《思想史》读后小感
http://thinkerhui.site/2023/01/06/思考/抄写员/